孙祯宇
(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江苏 徐州 221116 )
摘 要:语用学介入翻译为翻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翻译的最终目标是“信”,但是研究表明无论是在译文的格式还是意思表达上都很难与原文达到完全的一致。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目的是用来交流传递信息的,可是如何将原文毫无损益的翻译成译文一直都是翻译工作的核心问题所在。随着语言学和翻译理论的深入,特别是语用学的发展,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本文将对语用学在翻译中的运用展开讨论。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翻译,等效翻译,关联理论
The Application of Pragmatic Theories in Translation
Sun Zhen-yu
(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Xuzhou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116, China )
Abstract: Pragmatics, which has got involved in translation, offers a kind of theoretical foundation with deep significance for translation.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is the ‘truth’, but after study we find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to make the two language equivalent wherever in style and meaning. People use language as a tool to convey message, but, how to convey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to the translation without any loss has been the key problem of translation study. With the deep study of translation and linguistics, especially the pragmatics, the transla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pragmatic theories in translation.
Key words: pragmatics, pragmatic translation, equivalent translation, relevant theory
翻译学探讨的是译者如何解读原文以及如何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等。由此可见二者的研究对象都是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后者所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Nida[2] 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 他说“翻译就是交际”。Newmark[3] 也曾指出“交际是翻译的职能”。这种交际是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一种行为的相互作用, 是一种双向的心理过程。按语用学原理, 这是作者与译者之间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译者的解码过程实际上就是翻译的过程。语言学家把语用学看作是研究语言问题的一种新方法,这就为翻译研究作了全新的诠释和开辟了新的领域。
1 语用学与翻译研究的发展关系
翻译理论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这一点就像应用语言学必须依赖语言学的发展、成熟一样,我们可以从语用学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理解翻译的本质。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认为,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认知环境呈不对称性,其间存在着差异,因此交际者说出话语的行为并不能保证其交际意图的准确传达,也不能保证听话人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准确理解。传统翻译理论一直以来把翻译看成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码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其中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在译作中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文信息。因此,翻译就是信息发出者首先将所欲传递的意图进行编码,然后发送给信息接收者,该信息的接收者在收到信息后则通过解码过程还原交际者的交际意图,从而完成这一轮交际活动。当语用学介入翻译过程时,译者头脑中的一个不可能违反的原则就是译者应根据关联原则从潜在的认知语境中选择正确的语境假设,从原文的语音层、句法层、语义层和语用层等各交际线索中推断出原文作者的意图, 并对目的语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做出正确的假设, 从而选择适当的译文, 努力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2 语用学介入翻译过程的实际效用
由于人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都是动态的, 译者只能尽可能根据话语的内容去识别原语交际者的意图, 并把它传达给译语接受者, 而译语接受者也只是在自己动态的语境内对译语文本进行阐释。又由于译者和译语接受者推理时所依据的最佳关联以及作为特殊交际形式的文字翻译所涉及的最大关联也都是动态的, 译语文本本身只能是语言顺应(linguistic adaptation)的结果, 而译语接受者的解读过程也是一个语言顺应的过程。以此看来,一切文本都是可译的, 但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不可能有严格意义的对等,而只能是与原文在相关方面对等。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种三元关系的语用等效翻译,强调译者首先要正确认知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识别源语的意图,然后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找出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差异,对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进行正确评估,以及考虑译文在译入语环境的可接受性等。译者若一味地照搬原文形象和表达方式,完全不顾译文读者的认知背景和差异,就会给读者带来超负荷的阅读负担,导致读者对译文失去兴趣或者不理解,导致交际失败。
因此,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译文无论怎样处理,只要能传达原作的用意,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就是一种可行的译法。只要有理论的正确指导,翻译的技巧是可以灵活运用的。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如果你在大街上见到一张广告上说“BIG SALE NEXT WEEK”(下周大甩卖),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日期,那么,你就搞不清楚这一甩卖是否已经结束,因为next week所指的语境信息是不一样的。如果加上语境限制,说明说话的时间是今天所说的next week,还是下个月今天所说的next week,你就能明白具体甩卖的日期。再如:A: Shall we go out ? B: Well , it is still wet !语言学对B句的分析得出: 这是一个陈述句,用一般现在时, 意为“天仍然下着雨!”如果我们把句B同句A建立起一种语境联系,从语用学角度来看,句B表达一种婉转的拒绝,其语效意义是使句A 的发话者放弃外出的打算。当语用学介入翻译的时候,实际效果就是把意义和言语行为联系起来,将表述意义和施为意义区别开来。很显然, 这种语用含义是由语境决定的。可见, 意义的决定在于使用, 而使用的重要因素是语境。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所要处理的是使用中的意义, 他必须透过静止的语言体系, 对特定语境中的意义进行多要素的分析, 从而决定意义的交际价值, 因此,语用学的意义观较之纯语言学的意义观更为重要。
3 等效翻译的相关理论阐述
语用翻译是一种避免翻译尴尬且力求等效的新理论模式,也就是说,译者是在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运用语用学原理指导自己的翻译,从而显示出语用学与翻译的密切关系。我们可以从两个视角来看语用翻译等效。一是语用语言等效翻译, 这种等效翻译从语用语言学方面入手, 通过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来实现等效翻译。这种翻译不为原文形式所拘泥, 但求保存原文的内容。它和Nida[2] 的“动态对等翻译”相仿,即以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译文来再现原语内容,以达到等效的目的。二是社交语用等效翻译。这种等效翻译则是从社交语用学的角度切入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对比来达到社交语用等效的,或者说是一种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服务的等效翻译。这类语用翻译可以通过多途径来实现等效。究竟采用何种途径为宜则可依翻译的目的而定。译者只需根据原著所提供的语境依从读者的文化习俗, 在忠实原著内容的前提下将原作化为他们乐于接受的译文而不必拘于原文的形式。
首先以英汉习语翻译为例。众所周知,习语作为民族文化的积淀,形象生动,内涵丰富,在翻译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文化差异,避免产生语用失误。比如中西文化对“狗”有着不同的看法。从“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大量表达可以看出狗的贬义形象深深地扎根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视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并且常被用以形容人的行为,例如lucky dog (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形容人“累极了”可译为dog- tired,“病得厉害”是sick as a dog. 所以翻译时要考虑到源语和译入语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
另外,广告语中也要注意语用等效。例如某食品的广告语为:本产品即买即食。如果直译就是“After buying, eating immediately.”这样一来,消费者会得到这种会话含义“不吃掉,食品马上就会坏”,从而造成误解。所以如果翻译为“(always) ready to serve”就保证了译后的语用等效,易被接受。再如:Every time I come back from a business trip it makes a new man of me. 译文中的a new man of me 如果翻译成“重新做人”, 和原文意思大相径庭。原文含义是: 跑完生意回家, 疲劳消散, 精神得到慰藉, 从而感到自己“仿佛换了一个人”。因此该句可译为:我每到外头跑一趟生意回来, 就叫我耳目一新, 精神一爽。又如: 望梅止渴(The sight of plums quenches one’s thirst.) 该译文只是照字面翻译, 但实际上这个成语是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因此可译为: quench one’s thirst by thinking of looking at plums (运用语用语言等效对比进行等效翻译)。
4 结 语
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信”,达到等效翻译的手段有很多,但决定翻译手段和策略的最主要参照标准应当是译者对译文读者的接受环境和译入语语言文化环境的正确认识,是对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差异的评估。语用学介入翻译,无论是对于在译文中保留原语形象的作法(直译),还是对于在译文中舍去或更换原语形象的作法(意译),均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从而可以助人拒绝陷于原文不可译的泥淖, 同时也可以助人拓宽翻译理论研究的视野, 至于对一些惯用传统翻译观念的译者来说,则更是提供了一块新的天地。然而尽管如此语用学介入翻译或是语用翻译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模式, 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尤其需要在翻译实践中接受反复的检验,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我们对语用翻译的探索将是无止境的。
<, P style="TEXT-ALIGN: lef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
参考文献:
[1] Levinson S.C. Pragma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 Nida E.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The Netherlands: E.J. Brill. 1964.
[3] 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 1988: 5-16.
[4] 刘鑫庆.现代翻译理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5] 庄恩平.翻译中的语用和语义关系[J].上海:上海科技翻译,1999,(4).
[6]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