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汉语互动句,即互动式使动句的简称,指的是主语和宾语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的语言结构形式。例句:
(1) 老人家晒太阳。
(2) 她淋了一天雨。
(3) 病人吹了一会儿风。
(4) 一群人在烤火。
(根据任鹰,2005改编)
所引各句的特点是:宾语似乎是动作的施动者即施事,主语则是动作的承受者即受事。举(1)为例,动作的施事应该是句末的“太阳”,而受事则理应为“老人家”。这类句子区别于汉语其他句型,我们暂时称之为互动句(从下文的论证中可以看出,这一命名是值得商榷的)。
2. 以往研究
以往对这一句型的研究基于描写语法的理论体系,认为主语和宾语分别被指派了两种语义角色:施事和受事。按史有为(1991)的解释,“施令+受事”是这类句子主语承担的语义角色。沈林(2004)则认为,它们是现代汉语中以合成词形式保留下来的“动词+施事宾语”结构。任鹰认为,动词的两个配项——主语和宾语均含有施事和受事这样的双重语义特征,但同时指出,不同的语义角色分别是在不同的语义关系层面上得以实现。朱德熙分析,此类动词充任述语时表示使动意义(朱德熙,2001)。另外,任鹰也提到,主语并非仅仅扮演受事者角色,还扮演着使述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得以发生并完成的施事角色,即有抽象的使动义。主语位置上的名词短语有其自主性,表现它们对行为或事件的控制能力。然而,在Chomsky的TG理论框架中,一个论元同时分配两种语义角色的解释违反了题元准则 ( theta criterion )等相关理论。其中题元准则要求一个论元只能带一种语义角色。所以,主语不可能同时既是施事,又承担受事的语义角色。本文虽对“不同的语义关系层面”的说法有疑问,但同意关于“使动义”“自主性”、“控制能力”的说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这一思路。对于语义角色的分派问题,以及被笼统称为互动句的分类问题与以往研究有所不同,将在本文得到详细的阐述。
3. 致使生成分析
3.1 自主性问题
承认句子主语对事件或行为具有控制能力,这一思路对深入分析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对事件或行为具有控制能力可以用特征符号表示为 [+v]即意动性(volition)。根据这一特征,我们轻易就可以用两分法(binary)把例句(1)-(4)分为两类:主语带有 [+v](如例1、3、4)和不带[+v]的,用[-v]表示(如例2)。方便起见,我们把第一次类称作“晒太阳”型,特点是主语“老人家”对事件有自己的意动性和自主性,“晒太阳”这一行为取决于“老人家”的意愿;把第二次类称作“淋雨”型,例句(2)中的“她”对事件没有控制能力。这一区别可以通过在动词前加上位移词“去”来更清晰地显现。试比较(6)a和(6)b:
(6) a. 老人家(去)晒太阳。
b. ?她(去)淋了一天雨。
从以上(6)a和(6)b可以看出,a中主语有选择的自主性。b中主语加了“去”之后,句子显得有悖常理,此时只有在“她”出于自责或生气,自愿跑出去淋雨的语用环境下才说的通。另外,任鹰文中提到的“使动义” 很明显依附于第一类主语,第二类主语则没有这样的体现。就凭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以往笼统地把它们归为一类确实是值得探讨的。
3.2 主语的使役/致使性
第一次类主语名词具有意动性,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种意动性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致使性,(7) a =(1)可以解释为(7) b:
(7) a. 老人家晒太阳。
b. 老人家去让太阳晒他自己。
依照最简方案(Radford , 2000 )的解释,主语名词具有致使性是在结构中得以凸现的,即进入句法运算时被轻动词(light verb)v赋予,轻动词v是具有致使性(causative)的轻动词(由于移位的需要,轻动词φ前空出一个位置)。具有致使性的轻动词作为强语素特征,吸引了vP嵌套内下层动词移位,并入v来核查其特征(feature checking),并且赋予上层DP以致使意义,使位于该结构的主语位置的名词具有致使义,而且具有施事性(agentive),见图(8)。轻动词具有像动词make这样的致使意义的空的轻动词。Radford ( 2000 )认为,有的轻动词可以看成是具有致使类意义的抽象轻动词( abstract causative verb)这种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互动结构的句式里虽然有致使意义,却没有出现“make”一词。
(8) vP

DP v'

v VP
φ DP V'

V DP
3.3 隐含受事的分析及处理
我们认为,既然第一次类“晒太阳”有致使意义,那么“老人家晒太阳”就可以很自然地理解为“老人家去让太阳晒他自己”,其中“他自己”确有其句法位置,只是在句子中没有语音体现,则可以有以下几种解释。第一种,把它视为有其语义角色但没有格的PRO,而且是与主语“老人家” 同标。这样做很轻易就解释了隐含的受事。结果发现,如果把隐含受事视为PRO,则违背了PRO不受管辖的规定。第二种解释把它看作语迹t,这样就不会违反空语类原则(ECP),即语迹必须受到严格管辖。问题出在,如果这样处理的话,“老人家”则处于中心语V的补语位置,从这个位置移位到IP的标志语位置,似乎缺乏有效的解释。第三,干脆把它看做一个隐性的照应语(covet anaphora),相当于反身代词。这样又满足了约束原则的A原则:照应语在管辖范围内必须受到约束。问题似乎交代清楚了。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关于管辖范围的问题。到底隐性受事的被管辖范围是整个句子,还是“太阳晒他自己”。答案不言而喻,同一个IP投射下,我们自然而然认为管辖范围就是整个句子。除此之外,汉语里一般把“让”类使役词当做介词。本文将“他自己”处理成一个隐含的受事,认为其有语义角色,受严格管辖,而且同句子主语同标,然而,在语音层面隐现。
3.4 A类互动句的句法生成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在最简方案下考察A类互动句的句法生成。(10)a =(1)可以解释为(10) b:
(10) a. 老人家晒太阳。
b. [IP老人家[v去让[VP太阳晒 e ] ] ] 。
树型图如下:
IP

DP I'
老人家

I vP

DP v'



v VP
晒 φ DP V'


太阳
V DP
e
动词V“晒”首先与其补足语PRO进行合并(merge)形成一个V'。该V'又与其指示语DP“太阳”合并成一个VP。该VP生成之后,又与一个抽象的(abstract)、具有致使(causative)意义的轻动词φ合并成一个v结构。该结构又与其指示语DP“老人家”合并成一个vP壳。之后,该vP壳又与一个空I组成一个I。vP壳的主语“老人家”向IP的Spec位置提升,以核查“老人家”的主格特征。轻动词φ吸引V “晒”前移。
3.5 小结
至此,第一次类句子的生成过程一目了然。由此可以看出,双题元角色的说法,在理论上有明显的硬伤,如果非要说双题元的话,也只能体现在不同的句法层次上,即在VP内,“太阳”可以看作施事,e则看作受事,vP内情况则不同;另外,简单地把“晒太阳”和“淋雨”类句子归纳为汉语致使式互动句是草率的,甚至说是错误的。再者,把它们统称为“汉语互动句”或“非受事宾语句”则有以偏概全的嫌疑。“淋雨”类句子,我们可以说“她淋了一天雨”,也可以说“雨淋了她一天”或者“雨把她淋了一天”;对于“晒太阳”类句子,因为主语有致使义、使动性,我们可以说“老人家晒太阳”,却不能反过来说“太阳晒老人家”。虽然我们可以说“太阳晒到了老人家”,很显然,这句话中的“老人家”跟“老人家晒太阳”中的迥然不同,不同之处就在于是否具有语义特征[v]。
虽然这里已经把问题差不多说清楚了,但为了使本文更充实,我们下面就简单谈一下第二次类句子的生成问题,同样在该理论框架下。
4. B类互动句的句法生成
我们认为B类句子的生成,也同样有这样的一个轻动词,有一个最大投射vP。然而,与A类句子不同的是,这里的轻动词表示的不是致使、使役的意思,而含有遭受义,从而主语也就没有自主性。另外,这里也没有我们前面所提的隐含受事e 。由于汉语是形态变化比较匮乏的一种语言,我们暂且不考虑形态的变化,只依据最简方案下合并(merge)和特征核查(feature checking),(11)的树型图如下:
(11) 她淋了一天雨。
IP

DP I'

她
I vP

DP v'



v VP'
淋了 φ 一天 VP


DP V′
雨
V

5. 结论
至此,重新分类也有了理论依据。对于汉语的互动致使句这一命名,的确是值得商榷的。其主语和宾语并非如以往研究所认为的,本身都带有双重语义角色,且是互动的关系。我们从分析以及树型图可以看出,这类句子并没有违反TG理论框架里的题元准则 ( theta criterion )等相关理论。而且,我们也不能仅仅从其表层的一致就将其草率地归为一类。我们根据主语的自主性、使役性,把这类句子分为两类:一类主语对事件有自己的意动性和自主性;另一类则有被迫、遭受的含义。本文在最简单方案下,能动性地处理了主语的使动性以及隐含受事照应语。
但是,生成语法是解释性的,这一点不容置疑。因而进一步要求我们探究A、B类句子不同句法生成的原因。个中原因不仅仅只是句法方面的,不同的句法生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认知方面的,也可能有历史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Chomsky, N. 1995. The Minimalist Program [M].Mass, Cambridge: MIT Press
[2] Cook and Newson.1996. 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 An Introduction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 Radford, A. Syntax: 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 [M].Cambridge: MIT Press, 1997.
[4] 任鹰.非受事宾语句研究[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 沈阳,何建元,顾阳.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6] 温宾利.当代句法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7] 徐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 徐烈炯.共性与个性[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9] 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
[10] 周长银,张法科.最简方案中vP壳结构的由来及其设计原则[J].山东外语教学.2004,(1):31-35.
[11]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感谢导师文卫平教授的鼓励并对本文提出修改意见。)